湖南省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建设基本要求
(修订讨论稿)
一、总体目标
通过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立项建设,打造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明显、就业优势突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强、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领先”的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引导全省高职院校主动对接湖南“一带一部”战略、“中国制造2025”湖南行动计划、“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定位学校服务面向,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构建特色专业体系,打造特色专业群,通过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培养适应高端技术技能岗位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鲜明的学校办学特色。
二、建设任务
(一)建设特色专业群
1.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制订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规划,围绕学校对接的行业或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专业集群建设要求,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形成对接产业、引领产业、以专业群为核心的特色专业体系。
2.构建特色专业群。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与行业或区域产业链某个环节高度契合的特色专业群。每个特色专业群由5个左右专业组成,能够实现对行业或区域产业链某个环节职业岗位群的全覆盖。特色专业群核心专业应面向职业岗位群中的关键岗位,且岗位相对稳定。特色专业群内所有专业的课程、师资、实训条件等共享度应达40%以上,形成协同建设、集约管理的聚集效应。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应对接行业或区域产业链中核心环节职业岗位群,在校生8000人以上的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不得超过4个,在校生8000人以下的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不得超过3个,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内专业数达到全校开设专业数的50%以上,在校学生数达到办学规模的60%以上。
3.加强重点专业群建设。以核心专业为龙头,加强重点专业群建设,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群内专业充分共享、各具特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配套进行教师队伍和实训条件建设。建设期内,每个重点建设专业群应形成“大师引领、骨干支撑、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学团队;建成集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孵化、实习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3门以上专业共享课程及配套网络课程,群内每个专业应建成3门以上特色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网络课程;产生1项国家级标志性成果或3项以上省级标志性成果;在校内技能抽查、技能竞赛、毕业设计抽查等教学质量检查中,核心专业排名应在前20%,群内其他专业排名不得在后30%。
(二)建设教师队伍
1.优化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建立教师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制定并实施体现自身发展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标准、专业带头人选拔标准、骨干教师遴选标准、新进教师准入实施办法;制定兼职教师聘任与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专业成长和共同成长,定期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
2.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考核的一票否决指标,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师德风尚。教师数量充足,生师比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合格”要求。专任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其中45岁以下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90%以上,实习指导教师全部具备高级职业资格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建立并落实教师培训制度,建设期内,每个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时间不低于4个月。
3.打造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以特色专业群为核心构建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形成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的协同创新机制。专业群核心专业带头人应为本专业群教学团队的核心,具备本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建设期内,主持或者主讲2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建设专业群至少有3个以上“名师工作室”或“大师工作室”,群内各专业至少有1名以上具备本专业副高专业技术职务、双师素质的专业带头人,且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达40%以上。建设期内,特色专业群教学团队成员为主体、集体参与完成的省级以上成果1项以上,或10万元以上横向科研成果(不含培训)5项以上。
(三)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完善育人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各专业工学结合的实现方式,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主动适应经济提质增效和技术进步要求,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内容随产业发展持续改进机制;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机制。
2.提高综合素质。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分专业(群)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和培养方案,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学生毕业综合考评。加强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提高。
3.强化技术技能。系统设计各专业(群)技术技能培养方案,落实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培养措施,完善学生专业技术技能考核、毕业设计、技能竞赛等强化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的制度,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内学生参加本专业省级及以上专业技能竞赛,成绩名列全省高职院校前20%;参加省级专业技能抽查、毕业设计抽查,成绩名列全省高职院校前20%或者合格率不低于80%。
4.完善保证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制定涉及学校各层面、覆盖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形成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定期开展质量诊改工作,以诊改为手段,提高学校质量保证能力。
办学规模与学校发展规划相匹配,每年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1500人以上(艺术体育类专门学校1000人以上)。每年面向社会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人次不少于在校生规模。
(四)提升技术积累与服务水平
1.提升技术积累与转换水平。主动成为区域、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心、教育教学指导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建立健全教师主动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一线教师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面达100%;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应用开发与推广服务平台,建设期内,主持省级以上科研立项10项以上,取得有理论创新、重大应用价值并向行业企业推广和转化的研究成果。
2.提升技术服务水平。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应用技术服务。建设期内,每年取得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的横向研究项目10项以上。
三、改革任务
(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1.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落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探索设立有办学相关方代表参加的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发挥其咨询、协商、议事与监督作用。完善各类学术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专业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党、团、工会等组织健全并充分发挥作用,党代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按期召开并有效履职。
2.建立健全学校章程落实机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相互合作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执行体系,实现依法依规办学和流程化管理。
3.推进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围绕特色专业群建设调整二级学院(系)设置,依群建院(系),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二级院系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二级院系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主体责任,向二级院系下放人、财、事权。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二)实现关键环节突破
1.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建立健全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并实施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贡献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方案。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学校建设股份合作制工作室。
2.推进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专业、课程和毕业生素质等综合评价制度,专业技能考核、毕业设计评价、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常规化,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教职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依据。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全面推进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
3.推进现代学分制改革。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试点,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
4.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和实现形式,探索校企共建特色二级学院和专业群,探索联盟制、集团化等发展模式,形成校企互融、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协调的运行机制。以重点建设专业群为依托,整体推进与行业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合作,将企业资源、标准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三)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1.国际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等方式,加强与高职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联合开展高水平人才培养。与国际教育机构、国际化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共同开发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强势专业。
2.服务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与外向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本土化人才。
3.扩大国际交流领域。推进专业教师、学生国际交流和互换,每年组织专任教师参与国际交流和境外培训,吸引境外学生来校学习。积极参与世界技能竞赛和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展览等活动。与国际教育机构教师互聘互用、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方面取得实质突破,提升学校软实力。
项目学校要根据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改革任务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选择建设路径,制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和任务书,将有关任务细化落实到具体的建设改革内容中,致力于在多个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项目学校要建立健全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全员创建卓越校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要加强项目建设绩效考核和评估,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要实时采取改进措施,以确保项目建设整体成效。